約翰.衛斯理(Wesley, John)


  Wesley, John 約翰.衛斯理(1703∼91) 生於英國北部林肯郡的厄普衛司(Epworth),是撒母耳和蘇撒拿衛斯理的第五個兒子。約翰與他的弟弟查理斯(聖詩作者),是十八世紀福音復興運動和循道(Methodism)運動的領袖。
  衛斯理的家族有很深的宗教信念。他的祖父是清教(Puritan)的不從國教者;父親受過高深教育,後來決定返回英國國教,並且在牛津大學受業;而約翰的母親,不管是用哪一個世紀的標準衡量,都可說是個傑出的婦女。
  約翰十歲即離家,往倫敦的查特豪斯(Charterhouse)受教育(1714),後來(1720)再在牛津的基督教會書院就讀(學士,1724;碩士,1727)。他在1725年之前,沒想過「要以宗教作為一生的事業」;這種改變可說是他的宗教或道德的改變,與十三年後的福音悔改同樣真實、重要。同年,他受按立為執事,而翌年則成為林肯學院的院士。透過一個「宗教朋友」的影響,衛斯理開始閱讀金碧士(參效法基督,Imitation of Christ)、泰勒(Jeremy Taylor, 1613∼67,英神學家、主教,兼名作家和講員,有「英講壇之榮耀」之稱),和勞威廉(W. Law)等人的作品。1727年夏,衛斯理離開牛津,在羅克特(Wroot)教堂擔任父親的助手,並且在1728年受按為長老。
  1729年他在林肯學院的邀請下,返回牛津,很快就成了弟弟查理斯所召聚之群體的屬靈領袖。其他學生稱他們的團體為「聖社」('Holy Club'),後來則改稱為「循道派」('Methodists'),指他們凡事皆循規蹈矩,是語帶譏諷的。無論如何,這群體一起研習新約希臘文,把無數的神學及屬靈作品寫成簡易本,每星期禁食兩次,每週領聖禮,並且定期探訪病患的及坐監牢的人。
  約翰和查理斯衛斯理於1735年父親去世後,便離開了牛津,去美國喬治亞(Georgia)宣教。宣教期雖頗短暫,對兄弟倆的屬靈生命倒有重要的影響。首先,令他們改變的有兩項因素,一是透過往美洲船上一班德國莫拉維弟兄敬虔的生活,另一是當時新興的活動,就是以小組形式,給予完全奉獻的男女信徒屬靈訓導。約翰於1738年回英國後不久,便遇上莫拉維會的牧師伯勒爾(Peter Bo/hler),他強調因信稱義(Justification),內心有得救確據(Assurance of Salvation),及勝過一切罪惡。衛斯理深為這些信念折服,認為是與聖經、歷史的基督教,及幾個見證人的經驗吻合,於是他也開始追求及傳講因信稱義的道理了。
  1738年的五月二十四日,衛斯理參加了倫敦亞得門街(Aldersgate)莫拉維會的聚會,覺得心裡「異樣溫暖」,皆因有人在會中宣讀了馬丁路德寫的羅馬書註釋之序言。近代學者對衛斯理這個福音經驗的性質有不同的意見,但後來的歷史顯出,這個經驗實在影響了他每一方面。他由這經驗而生出的熱心,又聯合了他弟弟查理斯和聖社其他會員(如懷特腓德,Whitefield),便形成了一股復興的火焰,使倫敦、布里斯托爾,及報紙傳媒觸目。
  強調個人藉信心而得救恩的經驗,是當代英國國教之領袖視之為不需要的「新教義」,他們認為人單靠嬰兒洗禮,就足以得救。很快地,大部分英國國教的教會大門都向衛斯理關閉,他們只得在街頭聚會。1739年四月,懷特腓德邀請約翰去布里斯托爾,好把金斯伍德大批新信主的煤礦工人組織起來,以基督教教義牧養他們,訓練他們成為門徒,這正是衛斯理最擅長的恩賜。
  循道派神學的核心是愛︰神的愛(Love of God)是為萬人的,而神的恩典(Grace)亦是為所有人預備,只要人在耶穌基督內,以信心接受祂的救恩即可得到。
  這種(預期的)恩典觀所著重的乃是,神把自己給予每一個人,要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並且保障人真正有機會回應。稱義或使人得救的信心,是恩典的結果;而悔改歸正(Conversion)的經驗,則是由兩部分構成︰稱義,那是基督的公義(Righteousness)歸到信徒身上;和新生或重生(Regeneration),那是聖靈把基督的義生在或歸到信徒身上。成聖(Sanctification)的恩典包括信徒由悔改到死亡之間,聖靈在他生命中的工作;衛斯理認為這工作既是即成的,也是漸進的。因為那是恩典的工作,是人只能透過信心來接受的,所以成聖可以是即成的。但「整個成聖」的工夫,基本上是人對神和對別人的愛,因此成聖就是神無限及大能的愛,在有限的信徒身上彰顯的過程;就此意義而言,成聖就不可能是一種「絕對完全」那樣的靜態狀況(這是衛斯理不斷否定的),而是一種不斷向前推進的狀況(參完全,完全主義,Perfection, Perfectionism)。
  約翰衛斯理的循道主義不僅是一套神學,而是一種對基督徒生活的了解,強調信徒與慈愛天父之間那種喜樂又個人的關係。這個關係落實於人對上帝的敬拜,和對人的愛。愛失喪之人的意思,就是在傳福音(Evangelism)時「把基督給他們」;愛貧窮人的意思,就是社會關懷──為孤兒寡婦預備房子,提供免費醫療、食物、衣物、教育,及主日學等;愛初信者的意思,乃是訓練他們成為門徒──小組牧養;倘若信徒給教區教會逐出來(當代英國國教對循道派信徒常採取的行動),便為他們舉行聖餐;並且為初信者預備聖詩與屬靈詩文、研經材料、禱文、單張、兒童禱文、日課、詩歌;出版成年人屬靈的作品(包括神學和靈修的),每月的屬靈雜誌。總括來說,約翰有生之年一共寫了四百多種不同的出版物。
  在基督徒群體中,愛人的意思乃是誠實地放下偏見,同心協力,為要得著失喪之人(如︰「致天主教信徒的信」),加上真誠的合一(Ecumenical)精神,願意從每一個真正屬靈的傳統去得著教益。他愛全世界的心,使他能說︰「世界就是我的教區」。他自己為宣教而去過的地方,包括喬治亞、德國、威爾斯、愛爾蘭和蘇格蘭。自1769年起,衛斯理便差遣循道派的宣教士去北美洲,而在美國與英國戰爭後,更按立他們,使他們繼續在前線工作。
  衛斯理的工作實在驚人,在他五十二年的事奉生涯,平均每年走四千哩(騎馬),共講了四萬篇道。但他最成功之處,乃是能選召、組織,及訓練人成為屬靈領袖,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內;透過不斷成長的小組、地方領袖,和遊行佈道家,衛斯理能夠維持宣教的熱誠及其果子。他從不忽略對初信者的教導和訓練,務要使他們成為門徒。從實際的意義而言,約翰衛斯理的循道主義,是牧養的更新,也是實踐平信徒(Laity)事奉工作的果子(包括男、女信徒在內),更是對福音神學和宣教的真實回應。透過衛斯理和循道主義,十八世紀英國廣大的勞動階層,終於有一種可行的靈修生活(Spiri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