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使命的反省

【經文 太 28:18-20】

講員:彭滿圓牧師   記錄:梁莊儀姊妹


今天,我以恐懼戰兢的心情來宣講一段既耳熟能詳又重要的經文馬太福音二十八章十八至二十節,耶穌給予信徒大使命;求天父讓我們從中明白神的心意,反省如何實踐祂頒佈的大使命。


(一)誰人去實踐大使命?


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你們」是指誰呢?當我們回顧救贖的歷史時,神在不同時代使用那些願意被神使用的人。在伊甸園裡,亞當、夏娃犯罪離棄神,被逐出伊甸園,由那時起,神不斷尋找那些願意回應祂呼召的人。祂呼召亞伯拉罕獻上以撒,亞伯拉罕對神說:「我在這裡。」神在荊棘叢中呼召摩西,摩西說:「我在這裡。」神又在夜間呼喚童子撒母耳,他回應說:「我在這裡。」直至先知的年代,烏西雅王崩,神呼召先知以賽亞,他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他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究竟你在哪裡?這不但是指我們的地理位置,而是指我們屬靈的光景。我們可有反省自己屬靈生命的景況呢?在大使命中,耶穌吩咐你們要去,「你們」不是單指那十一位門徒,乃是指歷世歷代每位願意相信耶穌基督的人,祂囑咐我們使萬民作祂的門徒。


神藉著人來成就祂救贖萬民的計劃,在不同時代尋找並興起不同的人來作工。在十八世紀時,神竟興起一位鞋匠少年人──克里威廉,他十多歲輟學,卻不甘於當鞋匠,便努力自學,習希臘文、希伯來文,他終於當上了英國浸信會的牧師。1792年,他向其他牧師發出挑戰,呼籲教會向神求大事,為神作大事(Expect great things from God. Attempt great things for God.)。在成立浸信會差會,當天只收到13磅2安士6便士奉獻,雖然如此,他仍願意順服神的呼召。神使用他揭開近代基督教宣教新一頁,他更被後世譽為「近世宣教之父」。1793年,克里威廉舉家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展開沿岸地區的宣教運動。克里威廉著重全人關懷的宣教模式。他不獨帶領印度回教徒、印度教徒信主,他也是語言學家,將聖經譯成印度方言。他也可稱為教育家,1818年開辦了塞蘭堡學院,幫助印度人接受教育。此外,若把他冠以植物學家、環保先鋒的美名,他也當之無愧。1820年,他在加爾各答成立農業園藝協會,提倡優耕方法,又建設大花園,大量搜集植物標本等。此外,他也是社會改革家,提倡摒棄社會陋習,保障婦孺權益。原來印度人以為嬰孩生病乃受邪靈搞擾,竟將孩子遺棄街頭。也有父母將孩子投在海裡,獻給女神,藉以洗淨罪孽。克里威廉幾經多番努力爭取,建議廢除該等陋習,印度政府終於1804年頒令禁止。而當遇丈夫離世,印度婦女竟被活活燒死殉葬。克里威廉在1829年成功讓政府立例取締該等非法行為。克里威廉在印度宣教,終其一生,卓著勳勞,1834年6月9日死於塞蘭堡學院。


1807年,神興起另一人──倫敦會宣教士馬禮遜,他打開了中國福音的大門,帶領蔡高成為首位華人基督徒,也按立了首位基督教牧師梁發。此外,他也是文字宣教先驅,出版了首部華英字典,又翻譯新舊約聖經。因當時清朝實行禁教令,使他無法自由傳道,遂至馬六甲創立英華書院,後來英華書院遷址香港,成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化學校。他不但開設華文及英文印書館,不斷出版書籍;更在澳門、廣州設醫館,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位全人關懷的先鋒終於1834年8月1日死於廣州,葬於澳門。


繼後,神又再興起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他1854年來華,一面替人治病,一面傳揚福音,全人關懷,身靈並顧。當時宣教士大多集中在沿海五個口岸,戴德生目睹內地福音的需要,遂於1860年返回英國偕同道皮爾士以「中國內地會」的名義開設銀行戶口。雖然戶口只得區區十英磅存款,然內地會工作卻蒙神大大賜福,往後差派逾千名宣教士,成了當時全球最大的差會。


今天我們面對動盪不安,罪惡充斥的廿一世紀,求神興起我們像以賽亞一樣,對主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二)如何實踐大使命?


在大使命中,只得一個屬命令式的動詞,那就是使作門徒。領人歸主,導人成長,最終的目的乃是使人作門徒。在新約聖經裡,「門徒」一詞共出現了268次,「門徒」可指學生、跟隨者等。不少人誤把基督徒分為門徒及信徒,信徒指相信耶穌,參與崇拜,用不著事奉及委身,而那些願意委身、付上代價、跟隨耶穌、積極事奉的就是門徒。如此錯誤的觀念令得不少人一心只想當信徒吧了。然而在聖經裡,「門徒」實是指所有願意跟隨耶穌的人,就如聖經所言:「門徒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起首。」(徒11:26)今天教會裡沒有二等基督徒,路十四25-27讓我們了解何謂「門徒」。在那段經文裡,耶穌說話的對象不單是小撮的使徒,而是向那些和祂同行的人發出挑戰。提醒他們若要當耶穌的門徒,就當計算代價,以耶穌為生命首位,勝過自己的父母、家人和自己的性命;凡不背著自己的十架來跟從祂的,就不配作主的門徒。耶穌對教會每位願意相信跟隨祂的人,都提出同等的要求。


每個門徒各自有其不同的屬靈成熟程度,教會當按各人的程度作相應的栽培訓練。大體上,門徒成長有個不同的階段:


1.初信的門徒:凡清楚悔改,相信耶穌的就是屬靈的嬰孩。施浸約翰尚未下監,他的門徒轉而跟從耶穌,另外彼得、安德烈也跟從祂。後來耶穌在迦拿婚宴上以水變酒,祂的門徒就信祂了(約2:11)。這一批門徒大抵都是初信的門徒。


2.事奉的門徒:凡願意獻身參與事奉,傳揚福音,拯救靈魂的可歸此類。約翰下監後,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再度呼召西門、安得烈、雅各、約翰,勉勵他們得人如得魚一樣,意在呼召他們參與事奉傳道工作(可1:14-17)。


3.領導的門徒:耶穌呼召一群門徒後,便從中選出十二位核心份子,擔當門徒的領袖(路6:12-13)。祂跟十二使徒相處,給予他們生命的栽培,藉言教和身教來教導他們,以生命影響生命,令他們生命得以轉化,成為信徒的領袖。更透過他們繼續燃點其他人的生命,從而改變整個世界。


有一則寓言說到撒但號召全球污鬼,舉行高峰會議,商討如何有效打擊教會。會上有隻面目猙獰的污鬼,建議透過政治、社會的壓力來打擊基督教會,期使基督徒遭受逼迫而離開神。撒但批評牠的方法,……由使徒時代至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這方法看似奏效。可是耶穌曾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太10:28)對於那些聽從耶穌吩咐、願意委身的基督徒,逼迫愈大,生命力愈強,影響力也愈大。另一隻污鬼又起來發言,牠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破壞社會經濟,令信徒朝不保夕,無錢奉獻,教會活動停滯,基督教便會自動消亡。撒但聽罷,仍覺得這方法無效,因為此舉只能打擊那些信心動搖的基督徒,但對於願意撇下一切,跟從基督的信徒而言,也是無濟於事的。繼後,有一隻污鬼提出只要藉著各類疾病瘟疫來打擊基督徒,令他們感染惡疾,他們便不離棄神,甚而會詛咒祂。可是,撒但卻指出,那願意背十架跟隨主的基督徒,他們活著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處,疾病死亡不但不能奪去他們對神的信心,反而令他們在臨終前活出滿有生命力的見證,令更多人信主。最後,有一隻嬉皮笑臉的污鬼站起來,批評剛才提出的方法已不合時宜。牠認為門徒不怕死、不怕窮、不怕逼迫,所以,要先行對付教會牧師、領袖。讓他們忙於策劃各類會議,會上彼此攻擊,爭權奪利,四分五裂;迫使他們無法栽培教會領袖,令教會陷入「樹倒猢猻散」的局面。另一方面,又要誘使信徒耽於金錢逸樂,墮入腐敗的生活裡;就算形式上參與教會聚會,也會以教會為屬靈俱樂部,又遑論傳講福音,拯救靈魂呢?污鬼聽後不約而同地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撒但亦給予牠高度的評價,並即時採取行動,務使教會領袖利慾薰心,彼此爭權奪利,陷入享樂主義。又為教會打造金漆招牌,作為賀禮,上面寫著「門徒已死」的字樣。污鬼高舉牌扁,同聲高呼:「門徒已死、門徒已死。」上述一則寓言觸及教會極為重要的問題,若然教會傳道人忽略栽培教會領袖,教會便瞬即陷入危機裡。所以,我們當認定教會最重要的資源乃是人才,必須建立一群有領導力的門徒。


城浸成長班的目標是把聖經教導、團契相交及事奉裝備三者結合,以求達致全人成長,訓練班員以實踐大使命為己任。在成長班裡,透過信仰班、浸禮班訓練初信的門徒,讓他們受浸加入教會。又藉兩、三年時間來作事奉裝備,令班員願意起來事奉主。再者,傳道同工、教會領袖、導師更要以生命影響生命,積極栽培一小撮的門徒領袖,讓他們繼續培訓有生命經歷的信徒。這樣,教會必達致爆炸性的增長。由1人帶領5人,成為6人小組,經過三年栽培訓練,令他們成為繼續造就其他人的領袖,第一期三年訓練人數為6人,第二期六年訓練人數達36人,第三期九年人數增至216人,第四期十二年達致1296人,第五期十五年則升至7776人,第六期十八年人數將增長致46656人,第七期增至279936人。教會最重大的問題乃是未能依從耶穌大使命的方法,忽略了培訓門徒領袖,若然教會遵守聖經的原則,按著初信門徒、事奉門徒及領袖門徒的訓練模式,神必然把得救的人厚賜教會。


(三) 向誰來實踐大使命


耶穌大使命的對象是「萬民」,「萬民」就是那些不同種族、言語及文化背景的群體,祂差遣門徒使萬民作祂的門徒,這是全球化的宣教策略及救贖計劃。


今天,談及全球化的問題,多半停留在政治、經濟、文化層面,有人更將之視為美國化;認為美國這龐大的王國,要操控全球的文化、經濟體系。然而聖經論及人本主義的全球化,實始自人類嘗試建造巴別塔(創世記第十一章),神並不喜悅人高抬自己,於是變亂人的口音,令他們散居世界各地,形成多元化、多種族的社會。後來祂呼召那位完全、順服、信靠的亞伯拉罕,使萬民得福,這成了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創世記第十二章),並開展了全球化萬民救贖的計劃。耶穌是亞伯拉罕的後裔,祂被釘死在十架上,成就萬民救贖的計劃。我們因信被稱為亞伯拉罕的兒女,故我們也應承擔這個計劃。廿一世紀,不少國家本已有其本土的基督徒,我們當鼓勵並幫助這些信徒,令他們自行按著其固有的文化力傳福音,使人作門徒,透過萬民去同得萬民。


論及要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我們不可忽略中國的同胞。因全球六十多億人口中,中國人就佔有十三億。回顧中國歷史,1842年,中國簽署南京條約──第一條不平等條約,宣教士借助這些條約打開福音之門,故此,基督教被視為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工具。時至今日,我們當讓中國人得著中國人。1807-1949年全國基督徒不足一百萬人,至改革開放後,信徒不斷增長,最保守估計人數竟達二千萬,中國成了全世界基督徒增長最顯著的國家之一。在教會歷史中,經濟發展及宣教發展有著密切關係。英國是十九世紀全球經濟的中心,她也是福音最強大的國家,差派的宣教士最多。至二十世紀,美國取而代之,成了經濟強國,也是宣教中心。進入二十一世紀,誰會取代美國而起呢?現在中國位居世界經濟強國的第六位,不獨經濟起飛,教會信徒亦不停增長,在廿一世紀,中國可能成為全球最多基督徒的國家。我們理當承擔使萬民作門徒的大使命,願神不僅祝福中國成為廿一世紀的經濟強國,更叫中國成為使萬民得福的器皿。當我們看見福音需要時,我們可願意背起十架來作祂的門徒?我們可會向中國同胞償還福音的債?今天你願意順服主的差遣去使萬民作主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