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頭殼有問題─甚麼是精神疾病

作者:葉雲炫



  生活裡、傳播媒體上,精神病患傷人、弒親、自殺的案例不斷發生,社會大眾也將『瘋子』、『定時炸彈』的印象框架在病患身上。精神官能症是怎麼產生的?是不是所有精神病患都會有侵略行為?是先天遺傳或者是後天環境,造成精神病患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攻擊他人、傷害自己、懷疑生命……?

梵谷之死

  一八八九年,畫家梵谷畫下一朵朵看似憤怒卻又像在微笑的鳶尾花;同一年,他與友人高更大吵一架後,割下自己的右耳相送。不久,梵谷被送進精神病院,最後,他在麥田裡舉槍自殺。
  梵谷的精神狀態被後世醫學家解釋為『躁鬱症』,是一種結合亢奮與沈鬱的精神疾病,然而,這位荷蘭最偉大的畫家,卻是在極度亢奮,所謂『躁症』的狀態下,創作了一幅幅撼動人心的名畫,當時人們對他的不解與冷落,在他的畫作裡,被轉換成不朽的永恆美感……。因此,這位畫家的行止,究竟是病態?或者只是一種情緒化的宣洩?一如卡謬筆下的異鄉人,他是真的漠視母親的過世,還是他有另一種不同於世俗的哀傷方式?而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才足以被診斷為精神官能症?

精神疾病的定義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陸汝斌說明,精神官能症的種類繁多,害怕蟑螂老鼠、因恐懼社交而感到焦慮,也都屬於精神疾病。正因為一般人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不夠,往往很主觀地認定,只要罹患精神官能症,就等於失去了正常的心智,是危險的、可怕的。事實上,精神疾病就像是身體疾病,病情同樣有輕重之分,也同樣可以治癒,恢復正常的生活。
  不過,精神官能症的認定,還是有科學的標準,台北榮總精神科主任蘇東平指出,行為超乎常軌,自我傷害或攻擊他人,無法正常工作、與他人相處,經過進一步的量表測驗、醫師診斷,就可以定義是不是精神官能症。蘇東平說,精神疾病事實上很普遍,只是一般人容易忽略或者是不願面對罷了。
  時代像是一個巨輪,不斷地往前滾動,科技創造的『速度』讓工商發展的步調變快,生活緊張、精神壓力膨脹,使得精神科門診的求診人數也相對大幅增加。在此同時,心理醫師與精神科醫師的角色也愈來愈重要,認識精神官能症,瞭解潛藏在我們生活周遭的精神疾病誘發因子,似乎已是現代人不可忽略的課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