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回教教主
作者:約瑟•黃


大家都說新上任的曼加國王人友善、好客,宣教士同工說:「只是他不談宗教!」述職後回到宣教工場不久,我便登門拜訪。果然,他正如大家所言。我們第一次見面便談了一個多小時,當他知道我認識前任曼加王,又在這區裡住了近十年,為基督作見證,他便問我:「你對穆罕默德的看法如何?」「我認識他」是我的回答。坦白說:我比很多黑人回教徒更認識他們的教主。

要認識穆罕默德不是件容易事。可蘭經(Qur'an)沒提供多少資料。第一本穆氏的傳記是早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後,由伊沙克(Ibn Ishaq)所寫。相隔一百多年的資料,可靠性有多少?回教以可蘭經及傳統(Hadith)為權威經典。回教最有權威的傳統為布卡里(Immam Bukhari,死於A.D. 750)所收集。他也在穆氏之後百多年,整理手上六十萬種有關穆氏及回教的傳說,經過嚴肅的考證,他相信只有百分之二可信。遜尼派(Sunnis)接納以布卡里為首的六種傳統。什葉派(Shilite)接納內容差異大的另五種傳統。十一種由不同人收集的傳統,互相矛盾的記載層出不窮。令人不解的是,一千多年來,回教徒越來越為他們教主的神秘性感到驕傲。要認識穆氏,好比要認識金庸筆下的東方不敗。不同的是,東方不敗雖然神秘,最終他還是現身了。但穆氏一生真真假假的傳說,誰也說不出所以然來,而他是不會現身解迷的。為此, 我只能嘗試從回教的角度,以普遍被接納的檔案資料來處理。

四十歲之前的穆罕默德(A.D.570-610)

穆罕默德的祖父馬他立(Abd Al-Mattalib)是麥加「占占」(Zam Zam)水井的老闆。此水井供應眾多赴麥加朝聖者的需要。麥加神廟中共有三百六十個神明,神聖的黑石(Ka'aba)是異教徒朝聖的中心。

穆罕默德的父親阿都拉(Abdullah,即阿拉的奴僕),除了差點被他的父親獻給偶像為祭,及當穆氏出世不久他便去世之外,書中沒提供多少資料。他的母親亞敏拿(Amina)在穆氏六歲時去世。成為孤兒的他,由祖父及叔伯照顧。他也從叔伯的旅行商人學做生意。

當時麥加是亞門至地中海及波斯世界的商隊必經之路。隨商隊廣泛接觸各種文化、宗教信仰的穆氏,不再單純的信服偶像。他學會立志做個成功者及思考「一神論」。他所下的功夫沒白費;一位富有的旅行商隊寡婦老闆看上了他。娶哈地沙(Khadija)後的穆氏,生活較富裕,夫妻恩愛。穆氏因此有平靜的心及時間思考「一神信仰」這重要的問題。
在公元五百多年的中東、西亞及北非,住著不少被土耳其判為異端的基督教派信徒。穆氏嚮往一神信仰,但可惜講的和聽的一樣搞不清三位一體,基督神性、人性的神學問題。文盲加上只靠道聽塗說,他只好上山默想去。當時的哈尼斯人(Hanifs)常上山默想、尋道。

四十歲以前的穆罕默德與任何一位當時的阿拉伯人一樣,沒什麼特殊之處。

警戒者(A.D.610-622)

公元六一○年是穆罕默德一生的轉捩點。根據記錄,他在山上默想時,聽到有聲音向他說話。當他與靈界接觸時,他領受阿拉的啟示。可蘭經由此誕生,回教開始其第一頁,而穆氏成為了阿拉的先知。在傳統記載中,當穆氏聽到聲音向他說話,他非常害怕,經歷耳鳴、頭痛、沉重、昏迷、失控如醉、吐白沬、眼閉、抽筋、變色及靈魂出竅之感。好幾次穆氏向愛妻表達心中的害怕,因他自以為是邪靈上身,或是精神出問題。但哈地沙給他信心、安慰。頭幾年穆氏所得的啟示,全是歌頌、敬拜、高舉神的神性及教導人應有的反應。其性質如詩篇,優美如以賽亞書。逐漸的,他開始了警戒者的傳道之路。
最初兩三年,他只向家人親友表明阿拉是獨一的,而他是阿拉的先知。他的太太是最早的信徒之一。「一神信仰」的言論,在多神信仰的環境中是不受歡迎的。穆氏是個聰明人,當他開始公開傳道時,他所寫的,也是他所傳講的首幾章經文(參可蘭經九三、九四、九六、一○五、一○六及一○八章),他強調阿拉的神性及人應敬拜阿拉,少談道德、倫理,以溫和的語氣避免衝突。當外人攻擊眾神明時,為了討好麥加人,偶爾他也衛護偶像。很快,問題來了。一些人因他的道離棄偶像、多神的敬拜,來跟隨阿拉及穆氏。反觀穆氏卻為了種種原因而尋求妥協的可能性。當麥加最有權勢的富洋(Fuyan)向穆氏提出:只要穆氏肯在阿拉以外,再接納幾位神廟中的神明,他保證穆氏有傳道的自由。根據可蘭經五十三章及傳統,穆氏因此而接納神廟中另三位女神,以求和睦相處。此舉引起其信徒極度反感、氣憤,一些人指責穆氏,另一些離他而去。在這兩難之間,穆氏再度上山求問阿拉。當他下山時,說:「先前所宣告可接納另三位神明的話是來自撒但。」根據傳統,這句話已從可蘭經刪去,但傳統還明顯記載。印度籍回教徒盧詩迪經過多年研究,以這事件為主題,寫了一本轟動回教世界的書。

穆氏雖有軟弱,但他堅強的信念在此艱難時刻充分表達。在麥加十二年中,他曾用不同的溫和方式,傳遞阿拉是獨一的真神。聽信他的人少於百人。穆氏的信息隨著年日,由友善的勸解,轉為指責多神信仰。逼迫、威脅與日俱增。在眾信徒朋友中,傳統中提到兩位關鍵性的人物,一直給穆氏支持、鼓勵,一是他的太太,另一位是阿拉伯基督徒瓦拉卡(Woraqaibn Nawful)。另兩位忠心耿耿的信徒達益(Abu Taib)及含沙(Hamza),也是回教創教初期不可或缺的人物。

麥加人指責穆罕默德為假先知、假使徒,並要求穆氏以行神蹟來證明真神選召他。謙卑的穆氏,在可蘭經及傳統中,多次的說:「我只是個警者(I am but a warner!)」,所以沒能力行神蹟。一千多年來回教徒很後悔穆氏說了這話。當麥加人質問穆氏有關阿拉是否差天使來要他轉述阿拉的話,穆氏回答:「阿拉說:我們只差人,沒差……」。穆氏在麥加所寫的可蘭經章節中,從未提到天使長加百列。由此可知,為什麼研究「穆罕默德得啟示的序列」成為一個熱門的題目。

當逼迫嚴重到流血的地步,部份的回教徒逃到東非亞比新尼亞(Abysinnia),即現今的衣索匹亞,求助於當時的基督徒國王。回教製作的錄影片"The Message"中記載了這樣的片斷:與來避難的回教徒對話時,國王問:「你們相信耶穌是救主及主嗎?」國王因他的正面回答而保護他們。

有一次穆氏及一批信徒逃到麥加四十哩外的達益夫(Taif)避難,當地人用石頭迎接之。當含沙、達益夫等忠心信徒一一遇難後,回教幾乎夭折。是穆氏的堅持及來自麥地那(Medina)人的呼聲改變了回教史。

如果我們所認識的回教是公元六二二年之前的回教,我們便看到一個以和平、容忍、看重敬拜、禱告、榮神益人的宗教。但公元六二二年後的回教,卻是個很不一樣的宗教。

掌權者(A.D.622-632)

麥加與回教徒已水火不容許久,不少回教徒早已避難於麥地那。穆氏夫婦是成功的商人,穆氏在麥加的教導及處事為人,是旅行商隊愛談論的新聞之一。麥地那有兩個民族經常有衝突,他們分別兩次派人去找穆氏,看看穆氏可否幫助和解。公元六二二年,穆氏到了麥地那,以立法、勸解者的身份在麥地那生根,回教也因此在那裡生根、結果。
歷史家怎麼評論穆罕默德由麥加遷移到麥地那的史實?是危機到轉機、是身份的改變,還是如一些人所說,是內在真我的浮現?我最尊敬的回教徒作家之一,阿里•達示地(Ali Dashti)說,到了麥地那後,穆氏所寫的可蘭經,再也找不到那些麥加時代可蘭經中的敬拜、音樂(用詞音韻),以及如以賽亞及耶利米般的優美章節。

歷史家也驚奇的發現,一貫堅持以和睦為貴、容忍為美德、忠於一位太太、肯為阿拉殉道的穆氏變了。為什麼?歷史家一般上認為「極權污染論」是古今不變的現象。到麥地那後,穆氏需面對猶太教徒及基督徒逐漸的否認他為先知、信徒生活起居的缺乏以及太太的去世。他要說服自己、跟隨者、猶太教徒、基督徒及所有當地居民,因此他宣示了不少與早期互相矛盾的啟示;從和睦到搶劫、殺害、多妻、報復,從親猶太教及基督教到稱他們為「不信者」,攻擊聖經中心真理等。在麥地那所寫的可蘭經,阿拉似乎退到幕後,只偶爾出現為穆氏的立法、意願、言論、行為,甚至自我神化蓋章。環顧普世性的回教世界,影響他們神學、文化、生活的,恐怕穆氏還明顯超過阿拉。

研究回教的都發現,「阿拉」早在穆氏之前存在。回教五大支柱,最少有四個借用猶太教,從宗教信仰角度看,回教沒有什麼新的內容。主要的不同出於一個人的教導、立法。回教徒一直都向著耶路撒冷禱告,為什麼後來改變方向?與愛妻生活廿多年,為什麼她一死,在短短的幾年中,穆氏娶了十多位妻妾?在回教經典中,是非黑白不易找到界線,誠信更是個陌生的詞句。從穆氏在世最後十年起,回教的人本、重名利、暴力、性慾、信仰文化部落化之情況逐步明顯化。

穆罕默德宣稱他及他的信息超越了一切在他之前的人。作此宣稱的人,應拿出證據來。穆氏是人,如拿他與主耶穌比,原是不公平的。既然他自認高過主耶穌,就請容許我隨筆列出簡單的幾方面做個比較吧!

主耶穌 穆罕默德
1.道成肉身 按自然界出生
2.自幼事奉神 在拜偶像家庭長大
3.讀聖經、有學問 文盲
4.昨日、今日、明日永不改變 常改變
5.廣行神蹟 不會行神蹟
6.無罪 有罪
7.反離婚 可離婚、多妻
8.是救主 沒得救的把握
9.為罪人死在十架上 因病而死
10.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升天 安息在墳墓中
11.是神的話,也是神 只是個警戒者
12.永遠活著 死了!

穆氏的宣稱大有問題,因他連保羅、彼得、摩西、以利亞都比不上,何況主耶穌?話雖如此,他生前沒行過什麼神蹟(回教說,可蘭經的存在便是他所行最大的神蹟),他死後這麼多年來,卻能吸引上億的人,忠心、熱心的走在黑暗的不歸路,卻不能不算是件神蹟。

回教徒眼中的穆罕默德

當穆罕默德去世時,他的追隨者驚惶失措。後來成為第二位卡里發(Caliph)的烏瑪(Umar)說:「願咒詛臨到那些說或以為穆罕默德已去世的人!」但穆氏的直接繼承人阿布巴卡(Abu Bakr)卻宣布說:「信徒們,如果你們敬拜穆罕默德,他已去世;如果你們敬拜阿拉,阿拉永遠活著!」穆氏兩位左右手,簡簡單單的兩句話,便為一千多年來回教徒對其教主是誰的謎做了總結:從認為穆氏只不過是個人,到絕對將其神化。從回教神學界來看,阿布巴卡似乎佔上風,但在廣泛的回教徒認知中,他們逐漸靠近烏瑪的論點。

回教說,凡是先知皆無罪。為此回教經典、史記下很多工夫去證明其論點。提到穆氏時,可蘭經有廿七次直接或間接說到穆氏的罪。其中以穆氏在禱告中求阿拉赦免其罪為主。為了強化印證,有傳統還超過一次的提到天使為穆氏開胸清洗罪污。為了說服人們相信穆罕默德是先知,傳說中有如此一段記載:當穆氏十二歲時,在麥加北部遇到一位基督徒修士,這位修士說穆氏的肩上有個「先知記號」。

一般回教徒相信其教主是「白」阿拉伯人,他英俊、長鬍鬚、行動快速、手冷、喜香水、恨狗及相片,身發瑰玖味,對味道甚講究,吃大蒜及洋蔥頭者不得靠近回教寺。穆氏喜用一根小樹枝為牙刷……。

回教徒相信阿拉只給穆氏有隨心所欲、擁有多妻妾的特權,而他們只能在今世享有不超過四位太太。在來世樂園中,有無數美女。他們相信凡是靠近穆氏的恩福無限,因此回教徒的名字、言談、生活大小事、禮節、外表、思想……無一不根據這位教主。穆氏的言行是回教徒的最高準則。當這位「最高準則」產生強大的團結力,回教的翁瑪(Ummah)觀便出現。翁瑪即回教社會的一致性,特別是來到阿拉前,不分彼此,平站、平坐、平跪,表示以阿拉為神,承認穆罕默德為其先知的,全是一家人。
要學各地回教徒的習俗、文化,最好是從其教主身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