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伯賽大的瞎子到瞎子巴底買】(可八22~26,十46~52)
  黃錫木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組副研究員
  香港鑽石山浸信會部分時間傳道



  四卷福音書共記載有約35件耶穌神蹟,在這些神蹟故事中,可能最 令信徒尷尬的是耶穌在伯賽大醫治好瞎子這事;這則故事只記載在 馬可福音(可八22~26)。按馬可福音,這是耶穌第二次來到伯 賽大(第一次記載在六章45~56節)。有人帶來一個瞎子,「求 他按手在他身上」,意思是要耶穌醫治他。一如既往,他不想讓眾 人知道,於是把他帶到村子外面去,用他的唾液當成一種藥膏來治 療那個人(參七33)。
  按馬可的記載,耶穌要分兩個階段才能開他的眼睛:
  1. 開始,那病人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東西;遠處的人在他看來好 像是樹,彼此的枝葉很難互相分辨開,特別是當那些人走來走去, 好像是樹的枝葉在風中搖擺的時候(八24)。
  2. 耶穌接著把手按在那人的眼睛上,這下他連遠處的東西也看得 清清楚楚(八25)。從耶穌打發他回家不要進村子,我們可以看 出那人的病已經治好了:這人不再需要村民領他回家,他自己能看 見了。
  這個發生在伯賽大的神蹟,讀起來確實令基督徒有點尷尬,再加上 馬可非常簡單的記載,甚至有點草率,我們可能寧願馬可不記載這 事還好。
  我們不期然會問:難道耶穌不能夠一次過就打開瞎子的眼睛嗎? 醫治瞎子會比醫治痲瘋病人或聾啞病人困難嗎?不可能罷?更何 況耶穌在十章46至52節確實曾經把瞎子巴底買一次過醫好! 可能有很多人都希望為這尷尬的局面協調,甚至衛護耶穌,或說這 病是較為嚴重,又或假設這人信心較淺(對於教外的人,就可能會 說,耶穌的能力不夠用),所以要進行兩個階段的醫治。但若能從 馬可福音作者的角度來看,就是作者對整個段落(八22至十52)的 鋪排,我們會更能夠明白故事的信息。
  本文是以八章22節至十章52節的獨特結構為基礎,嘗試指出耶穌在 伯賽大醫治瞎子和醫治瞎子巴底買這兩則故事的意義;耶穌醫治瞎 子巴底買這段落是在段落的結束,也是本文的討論焦點。最後,我 們從這個分析中反省閱讀聖經中敘述文體的方法。首先,我們需要 把這個故事與餘下的整個段落併列起來,看作者如何藉著整個段落 (八22至十52)的結構來賦予故事的意義。

八章22節至十章52節的結構分析

  眾所周知,馬可福音是一卷富有動感的福音書;在馬可筆下,耶穌 馬不停蹄地從一處走到另一處,宣講「上帝的福音」(可一14)。
  然而,馬可記載耶穌傳道旅程的路線,是很有心思的。從耶穌的活 動範圍來看,馬可福音的作者把耶穌傳道的地域分成三個段落;其 中的加利利省(一1∼六29)和耶路撒冷(十一1∼十六20)共佔了 超過四分之三的篇幅,而夾在中間的一段經文(六30至十52)則是 耶穌三次往來加利利省的傳道旅程。
  閱讀這第二個大段落,我們不難有個印象,馬可要帶領讀者穿州過 省,離開他成長的加利利省,經過比利亞省、耶利哥,最後到達耶 路撒冷;而在那越來越接近耶路撒冷的路途中,耶穌三次預言自己 將要受難和復活(八章22節至十章52節)。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證明八章22節至十章52節是一個很單元性的段 落: 一、仔細閱讀這段落中的八章27節至十章45節,可發現文中展示的 結構均有相同一個模式: * 耶穌不斷表明自己的身分,三次在不同地點(和時段)預言自己 的受難、受死與復活(八27~33,九30~32,十32~34;另有在 山上顯現,九2~13),清楚告訴門徒(使徒) 他真正的身分和 使命; * 令人心痛的是,在每次高潮(耶穌的預言)之後,隨即發生的是 一則反高潮事件(例如門徒表示不明白,或門徒之間的爭拗),以 表明門徒其實終究難以領會耶穌話語的含義; * 然而,耶穌都藉每一次的誤解,進一步闡述門徒身分的本質。
  這個模式並非偶然,而是經過作者刻意編排的。按這理解,我們可 以從這三次預言中,組織出三個的循環單元,而第二和第三個的單 元是很相似的,突出服侍的重要性:
  三次預言 地點 隨即發生的事情 門徒身分
  第一次預言(八27~33) 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途中 彼得的勸阻(八32~33) 作門徒的代價:背起十架來跟從我(八34~九1)
  第二次預言(九30~32) 經過加利利的途中 爭論誰最偉大(九33~34) 作門徒的品格:誰要居首的就要作僕人(九35~十31)
  第三次預言(十32~34) 上耶路撒冷的途中 雅各和約翰的要求(十35~37) 上帝的揀選和以服侍為管治(十38~45)
  二、自耶穌治好了伯賽大的瞎子(八22~26)後,由八章27節開 始,作者不斷使用「在路上」類似的字眼來表達他們正是邁向耶路 撒冷(八27,九33,十17、32),而最後一次則出現在十章52節, 當耶穌治好瞎子巴底買後,巴底買「就在路上跟隨耶穌」。在這段 以「瞎子開眼」的神蹟來貫串首尾的「路上」(八22至十52),耶 穌與門徒正逐步邁向耶路撒冷,他要在這「路上」逐步開啟門徒屬 靈的眼睛,讓他們能清楚耶穌和門徒們的身分和任務。
  事件確實是一則神蹟故事,但在馬可的筆下,耶穌治好了伯賽大的 瞎子(八22~26)這則故事就好像一個比喻(有時稱為「比喻性的 神蹟」,parabolic miracle),作為八章22節至十章52節的開場 白:指出門徒只能漸進地、緩慢地認識耶穌的身分和他們作為門徒 的身分 。然而,最後,作者又以耶穌「治好瞎子巴底買」這則故 事,表明門徒的屬靈眼睛,最終只能經歷耶穌的受難和復活,才能 完全明白過來。在作者鋪排之下,這個故事在歷史上所發生的實際
  時段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整個段落中作者要帶出來的信息。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深深感受到,門徒只能漸進性地認識耶穌 和作門徒的身分,其間同樣經過模糊不清的階段,就像該名瞎子所 經歷的一樣;雖然耶穌預先就告訴他們將要發生在耶路撒冷的事情 ,但他們卻要待事情應驗後才能明白。

治好瞎子巴底買(十46~52)

  耶穌來到耶利哥城(位於耶路撒冷城東北方二十六公里左右),但 可能很快就離開。耶穌一行很多人,人數非常眾多;除了耶穌和門 徒,還有一大群人,這些跟隨者都是好奇人士,想看神蹟奇事,亦 想知道在耶路撒冷會發生甚麼事。
  就在離開這城時,有一個討飯的瞎子,名叫「巴底買」,馬可特別 解釋這名字其實就是「底買的兒子」的意思。對他來說,每一天的 生活都是如是,孤獨、無望的,但這一天,他聽到耶穌竟在城中。
  大概是因為他聽過有關耶穌的事蹟,深信耶穌有能力可以醫治他的 瞎眼,於是便不斷呼叫:「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十47 )雖然很多猶太人都屬於「大衛之子」(意思是「大衛的後裔」) ,但當時,這名稱專指猶太人一直預期要來自大衛王的家族的的基 督(參撒下七4~17;詩八十九3~4;太二十一15)。由於 巴底買是盲的,街上人來人往,他根本不知道耶穌是否來到他身邊 ,所以他大可能是持續地呼喊;這確實令人厭煩,周圍的人亦叫他 不要再叫了。最後,耶穌接見了他,亦開了他的眼睛。
  在八章22節至十章52節整個段落中,馬可用「瞎子開眼」的神蹟來 貫串首尾,而兩者之間在相似中的差異使我們閱讀這則神蹟時,必 須特別留意到作者要藉著這事蹟要帶出的意義: * 巴底買以謙卑的心來呼喊耶穌,確實與之前門徒多次爭權的事件 ,成強烈的對比。耶穌的相同問題:「你要我為你(你們)做甚麼 ?」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這些回答反映人們對權利的欲望 ,對自我權利、財富地位之擴張的追求,亦或表達出人們內心對於 真理的深深渴望。雅各與約翰這兩位局內人渴望在即將來臨的天國 中獲得高位(十36~37,40),可是耶穌的恩典卻很快臨到了希 望復明的局外人,巴底買的身上(十51)。門徒自認為眼目明亮, 最終卻成為瞎眼,而瞎子巴底買反倒是得見了真光。
  * 巴底買對耶穌的稱呼「大衛之子」已經是確認了耶穌作為彌賽亞 的身分,亦是首次在馬可福音裡,耶穌沒有禁示這種公開性宣稱; 相反,是群眾(是跟隨者?是門徒?)禁止他。這反映耶穌即將徹 底地披露他的身分,而其他人卻不能接受,企圖禁止。
  * 巴底買的執著與耶穌的呼召平行起來。作者在49節中三次用同一 個希臘動詞來形容耶穌的呼召,《和合本》譯作「叫」。中文讀起 來可能沒有甚麼特別,但在原文聖經,讀起來有點突兀;作者似乎 要說明,耶穌正在尋找巴底買。巴底買的堅韌、執著,與耶穌的呼 召交融於在這則巴底買轉變成耶穌門徒的故事中。而且,這則呼召 也將那些原本唱反調的群眾,轉變成傳遞耶穌邀請的人。
  * 與其他福音書對這事件的記載相比,我們發現:與馬太福音不同 (太二十34),馬可並沒有記述耶穌用觸摸來醫治他;與路加福音 不同(路十八43),馬可亦有記述旁觀的群眾頌讚上帝。換言之, 作者的重點並非在醫治本身,而是巴底買的信心。按此,耶穌向巴 底買說:「你的信心治好你了」和隨後巴底買跟隨著耶穌的反映, 就帶著清晰的象徵性意義。門徒只求權力、身分,如此矇住了自己 的眼睛,但巴底買因為憑著信心,其屬靈的眼睛(和屬肉體的眼睛 )即時打開,並且成為真正跟隨主的門徒。
  * 與之前發生的年輕財主的故事(十17~22節)相比,這則故事的 社會與經濟內涵就更為明顯。儘管年輕財主為人真誠、品格高尚, 但在緊要關頭卻不能放下自己眾多的家財。他拒絕耶穌的邀請,憂 憂愁愁地離開,沒能成為耶穌的門徒。相反,乞丐巴底買卻捨棄自 己僅有的財產(他的衣服),高高興興地跟從耶穌。「許多在先的 將要居後,居後的將要在先」,這句格言便這樣應驗了。

從伯賽大的瞎子到瞎子巴底買

  「治好了伯賽大的瞎子」(八22~26)是這段落的開場白,指出門 徒只能漸進地、緩慢地認識耶穌的身分和他們作為門徒的身分,但 這則「治好瞎子巴底買」卻要表明門徒的屬靈眼睛最終能得醫治, 並且信心亦能剛強起來,「你的信心治好你了。」 值得留意,同一句話亦見於那位觸摸耶穌衣裳邊的無名婦女一樣( 五24~34,《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譯作:「你的信心救了 你」)。兩個人都沒有同伴的幫助;被迫生活於社會的邊緣;亦憑 著信心邁出了尋求耶穌的第一步;並且也都得到耶穌同樣的稱讚。
  這些人提醒我們,馬可福音中有很多局外人都受到了耶穌的接納, 並被賦予了權利:格拉森鬼附者、敘利腓尼基族的婦女、伯賽大的 瞎子、外邦趕鬼者,及小孩;那些既無權勢又缺乏能力的,只要有 信心,卻在上帝的新秩序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
  瞎子有時會有敏銳的「視力」,而聾子有時會「聽見」別人所沒有 聽到的。屬靈的洞察力和敏感是來自內心的,與身分和地位沒有關 係。在這段經文中,馬可似乎樂於用諷刺的筆調來描述一個看到了 那些視力正常的人所沒有看到的瞎子。

閱讀敘述文體的反思

  現代人閱讀聖經中的敘述文體往往都會自然而然地從歷史時序式角 度來閱讀。敘述文體給讀者帶出的時空感非常強和清晰,讀者有這 種感覺是可理解的,但這明顯不一定是古代人的看法。對於聖經作 者(無論是舊約還是新約),敘述文體的使命是要帶出信息,並非 事件發生的先後次序。聖經有很多例子都可以說明,為了要突出故 事的信息或整體段落的信息,作者偶爾會改動一些細節。這個情況 ,我們在符類福音中可見的例子可以說是非常多的了。相反,倘若 我們每每都是從歷史時序的方式來閱讀符類福音的話,我們至終只 會把馬太、馬可和路加帶上公堂,互相對質了;但這只會失去了個 別福音書作者的心意。
  以耶穌醫治伯賽大瞎子一事為例,倘若馬可是故意把耶穌醫治瞎子 的過程一分為二,重要嗎?我們活在西方的科技文化中,對資訊的 細節非常謹守,以致我們在記述或覆述時不敢作出太大的更動,以 免要付上法律責任;從這角度來回答這問題,是重要。但從作者的 角度,若能在細節上作出少許的改動,而為整個段落帶出更豐富的 信息,這來得更重要了。

【註:】
  1 本文輯錄自即將出版的聖經通識叢書中《馬可福音析讀》(香港 :基道)。
  2 所有三次耶穌都只是對他的門徒(使徒)講,而沒有告訴其他人 。第二(九31, 35)和第三次(十32)清楚指明是對「十二門徒」 說的,而第一次則說是對門徒講的(八27)。由於馬可福音很少用 「使徒」一詞,耶穌首次的預言可能也是只向「十二門徒/使徒」 講的。
  3 正如耶穌在「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八13~21)的講論中 指出,門徒的認識來得太「遲鈍」(《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了 ,他們是「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