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擔架的人在那裡】

Source: 余俊銓
香港三福總幹事


引言

  主耶穌是一位獨行奇事的神,祂能使跛子行走;瞎子看見;死人復活!甚至連風和海都聽從祂。在主所行的眾多神蹟中,除了彰顯祂的赦罪權柄與醫治能力之外,很多時也表明了人所當盡的責任——與主同工,將人帶到主前。在馬可福音二章一至十二節,癱子蒙醫治的神蹟中,有幾點很值得我們思想:

I.四個扛抬的人(1-3節)

  雖然沒有人知道這四個人的名字、年齡及身分等,也不知道他們已信主有多久;但我們知道,他們極其關心一位患病的朋友。他們也深信主耶穌能解決他的問題和滿足他的需要。最叫人感動的,是他們不單只停留在心意上的「關心」和信念上「知道」的地步,他們對朋友的熱切關懷更帶來了實際而及時的行動。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心、信心與決心,以致心手相連,步伐一致地將癱子帶到主前。

  相信你都會同意,如果屬主的人不及早起來行動,將會有更多人繼續活在罪的絕望中,而結局是永遠滅亡。但可惜,今天仍有不少信徒只作旁觀者,沒有理會身邊無助者的需要,或只倚賴別人去,期望傳道人去,而自己則在市上整天閒站,白白失去了無數領人歸主的好機會。初期教會的情況並不是這樣,信徒雖然大遭逼迫,但他們在分散之中仍然往各處去傳道(徒八4)。讓我們緊記,新約所有信徒,不論信主多久,年齡若干及學識有多少,都是奉召被裝備去領人歸主,為要使人作主的門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1-12)。

II.一個被拆的房頂(4節)

  這四個人抬著癱子向著耶穌所在的房子進發,一心為了想見祂。這心意和動機甚可取,但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這代價表明了所要達至的目標是有價值的,從中不但顯出他們行動的決心,也必然會經歷主的同在。其實,他們可能早已料到那房必定是「人多」,「不得近前」,但他們有備而來,既用信心出發,也用信心完成。這四個人的榜樣給我們莫大的激勵,縱然在領人歸主的路上常會遇到很多障礙,我們也決不因為眼前的難處而後退,相反必須用信心繼續前進。

  請注意,他們通往主前的障礙得以除開,全是因為他們向上望,因著這「舉目」,便為他們帶來了一條「進路」。這正提醒我們,在領人歸主的路上,祈禱是必不可少的,無論遇到甚麼困難,只要抬頭仰望施恩的主,祂必為我們開路。你是否不知道如何開口向家人傳福音?是否常常被反對、拒絕而感到灰心?或是否覺得自己的恩賜、經驗和裝備不夠而感到膽怯。除非仰望主,單垂首看著難處,或只靠人的熱誠、方法及技巧等仍舊是沒有出路的。

  一個被拆通的房頂就成為了癱子進到耶穌面前的通道,是多麼的徹底和直接。在過程中雖然要費神、費力、費時和費錢,但他們在所不惜,為要將所愛的朋友帶到主前。祈求主在祂慈愛的激勵中,同樣賜我們這種心志,不惜任何代價,為著拯救人寶貴的靈魂。

III.一張空置的擔架(5-12節)

  「耶穌見他們的信心」(5節上);這信心正是蒙恩的關鍵所在。主先是看見那四人的信心,他們可能於較早時已認識主並相信祂,及後再影響癱子有同樣的信心,以致五人同心去見主和經歷祂。真的,在主裡的信心能互相影響,彼此激勵,以致生發更大的愛心與信心。因此,我們不要輕看向親友所作的一點點見證,講述一些對信仰的體會,或是分享一些在主裡的親身經歷等。主能透過這些見證感動、預備人心,因為祂是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的神。

  「小子,你的罪赦了」(5節下);在神的眼中,「罪得赦免」永遠是被看為優先的,而這正顯示了一切佈道工作的重點並不在於眼前的神蹟,更首要的任務是要將人帶到主前,用信心去經歷祂赦罪與救贖的恩典,藉此被稱為義,與神和好。因此,我們不要將輕重的次序倒轉,乃要堅持先將救恩的真理講明,讓人能抓緊這信心不變的根基。當然,在人既驕傲又無知的眼光中,並沒有看見這次序的重要,也不認同主有這種赦罪的權柄(很多時是故意忽略)(6-7節)。但在主耶穌無比的大能中,確實顯明祂有這赦罪的權柄,「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11節)。一張空置的床褥正是最好的證明;在主的恩典中,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你我是否常將得永生後的改變活現人前,使人從我們身上看見主耶穌就是那位又真又活的主?

結論

  在癱子蒙赦罪,得醫治的整個神蹟中,充滿了歡欣。先有天上的使者為他歡喜(路十五10),也有見到這事的眾人感到驚喜(12節)。當然,更感欣喜的是那四個將癱子抬到主前的人,因為他們親嚐了領人歸主的喜樂,也親歷了信心的成果。試問世上還有甚麼喜樂比這種喜樂更大?你嚐過沒有?

  如癱子一樣,人往往需要被引領才能到主的面前(西一28),因此,主吩咐屬祂的人「去」(太廿八18-20),與他們建立關係,耐心地勸導他們;而主亦實在期待有更多人能蒙受祂赦罪的大能與恩典,因祂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但現今所欠缺的是同有主的憐憫,願意與祂同工的人。

  請問,誰正「躺臥在褥子上」等待著你?誰需要你的擔扶、引領才能到主的面前?你願意去「抬」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