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好的撒瑪利亞人】(路加10:25-37)

潘日泉牧師


  這是一段大家相當熟悉的經文,有許多傳道人也都很喜歡傳講這段經文,似乎這段經文經常聽、經常說,己經沒有什麼寶貴的真理可以再挖掘了,但是往往常常聽的事,我們也最容易忽略或忘記它。在傳統中,這段經文一直教導我們要像那位撒瑪利亞人,要除去自己的偏見,要盡自己的本份,更要因自己身為基督徒努力的行善、做見証,來彰顯基督徒的愛心,並藉此傳揚福音,引人歸主。一般這段經文的信息就停止在耶穌要我們做一個大家需要的人,以及耶穌要我們努力行善,來完成祂的工作。沒錯,這當然是這段經文所要傳講的真理信息之一。但如果沒有了解這段主要的信息時,我們便無法來行耶穌所要我們做的了。到底這段對話中,主要信息中,所說的主角是誰,又是在向誰傳講信息?

【一、「誰是我...」(29)】

  主角是誰?又是在向誰傳講信息呢?主角是那個律法師,藉此也在向我們傳講,要學習做好的撒瑪利亞人。當我們如此思考時,便陷入父權、由上而下的角色在看經文,這樣,便讀不到經文精華所在了。當耶穌和律法師對話完,那人完成了文字上的真理,持守了誡命後,為了顯明自己有理,就問說:「誰是我的鄰舍呢?」然後,耶穌就說了好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最後耶穌又問他:「…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如果我們把句子放在一起比較時,我們便可看得較清楚且明瞭了。律法師問誰是鄰舍,然而耶穌要他先確定你到底是誰?一個人要先看見自己了,才能看見上帝。在經文比較下,耶穌就是在告訴他,「你就是…」。不知律法師當時有沒有真的先看到「誰是我…」。

  弟兄姐妹,此時此刻,不知你是否還認為你是律法師的角色?撒瑪利亞人、還是你是那一個落在強盜手中的人?如果你不能看見自己,那麼你便無法了解這段經文全部的真理,更談不上成為行善的人。因為如此的善行不是在榮耀主名,而是在建立你的名氣,榮耀你的名。

  當你了解這段經文的主角及知道誰是我之後,我們才能繼續往下走…而當你要去實踐這段經文時,你又需具備什麼呢?

【二、慈心是什麼?(33)】

  這段故事中,一個行善很重要的動力是慈心。慈心和愛心不同,利未人、祭司身為宗教人一定會有愛心,可是在評估是否要救人時,他們卻沒有慈心。慈心是什麼?慈心它是長時間培養的過程,遇到事件時,就會從人良心中發出慈悲、憐憫的心。撒瑪利亞人看見事件的發生,絲毫不用考慮,就動了慈心,馬上在那危險的地段,也不怕自己的安危,就為他清洗傷口、扶上自己的牲口,自己用走的送他到客棧休息,原本一個人能做到這裡,算已經完成任務了,但聖經又說,他還照顧他,第二天,還拿錢給店主,又囑咐他:「請照顧他,等我回來,會付清所有的費用。」

  撒瑪利亞人不僅不求回報的付出,同時,他還看見他未來的光景,他還對一個被打個半死的人有憧憬,我相信撒瑪利亞人不僅對那人的病痛恢復有信心,而且對那人的前途充滿了很大的盼望,這就是慈心。各位兄姐,你有愛心,但你有慈心嗎?你能對陌生人,甚至是痛恨、仇恨的人,不求回報為他來付出嗎?而且你還能對這樣的人人生光景充滿了許多的憧憬和盼望嗎?

【三、你去,照樣行吧!(37)】

  一個人真實的行動需要從心到嘴,然後帶出他的行動來。耶穌在故事中告訴律法師有三個人,最後耶穌問他:「這三個人中,哪一個...」律法師在聽完故事後,很明顯的,仍有種族的歧視,仍不願直呼"撒瑪利亞人",改稱他為"是憐憫他的"。我相信我們都有一個經驗,當我們討厭、痛恨某個人時,我們不想看見他的人、不想聽見他的事,甚至不願說出他的名,在這種情況下,你想若要你"照他的樣式,學他做"可能嗎?不可能,即使做了,可能也是口服,心不服,心不甘,情不願的做,如此的作為能討上帝的喜悅嗎?

  「你去,照樣行吧!」對基督徒又有不同的意義,因為我們不是為出名,而是只為了見証主。

  各位兄姐,願我們真的是自我們信仰良心發出慈心,並照主給我們的吩咐「你去,照樣行吧!」來見証主。

小組分享:

  1. 在「好的撒瑪利亞人」故事中,你能否說明,耶穌要我們先看見「我是誰?」
  2. 當你在「行善」能否知道,自己憑愛心或慈心嗎?
  3. 如何強化我們的慈心?
  4. 「你去,照樣行吧!」如何實踐我們的信仰在教會、社會、生活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