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齋期」說起】
作者:區伯平牧師  來源:時代論壇,2003年3月9日


  今天(按:2003年3月9日),是今年(按:2003年)「大齋期」(Lent)的第一主日。而「大齋期」在三月五日、就是稱為「塗灰日」(Ash Wednesday)的上個星期三開始。

  「大齋期」的構思幾乎與教會的歷史同樣悠久。初期教會常在復活節前舉行洗禮,好讓初信者在復活主日領受第一次聖餐。連同洗禮前的要理班,初信者就有充實的心靈預備去經歷與主同死、同活的信仰真諦。後來教會同樣以這段特別安排的日子去預備全體信徒迎接復活節,是很有作用的靈命更新時機。初時各處教會安排的預備期長短不一,至第四世紀才參主照耶穌曾在曠野禁食、並受試探的事蹟,將預備期定為復活主日前的四十天,但不計算期間的主日。這段日子就稱為「大齋期」,近代亦稱為「預苦期」。

  大齋期的最有代表活動要算是「素餐」了。教會鼓勵信徒在這期間只安排簡單飲食,藉這行動提醒信徒:「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這種輕看慾望的操練、正是耶穌基督勝過試探的祕訣。信徒更藉此效法基督的捨己,與祂同經人間苦痛。因為「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祂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實行素餐所省下來的金錢和時間,或會用於濟貧及社會服務上,也會用於教會事工上。

  塗灰日亦稱為「聖灰日」,是大齋期第一天的專稱。披麻蒙灰是古代為罪讖悔的舉動,表示深切的哀傷。初期教會曾經為獄中的囚犯、甚至是死囚施行「塗灰禮」。就是用草木燒成的灰燼,在他們的前額劃上十架記號;表示只要他們誠心為罪悔過,仍可以藉著十字架的恩典得赦免。至第十世紀,教會發覺這項禮儀對所有信徒都有極深刻的啟發意義;於是將這禮儀引入教會生活中,並於每年大齋期的第一天舉行。

  在這一天,信徒齊集教堂。牧師手拈草木灰,在跪下的信徒額前劃上十字架標記;邊劃邊說:「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因此,不要貪愛世界,要忠心事主。」行禮之後,信徒須帶著額上的灰塵回家,至翌日才可以抹去。用意是整個人的生活都要回歸基督,不要輕率看待十架所象徵的恩典。這些舉動及言詞,提醒信徒「世俗如塵,唯主至寶」的靈命更新。

  現今香港只有極少數教會仍然奉行大齋期的傳統。然而在記念受難節和復活節的時候,但願我們懷有保羅的心志:「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當我們在這段日子、反省耶穌基督的救恩對我們時代處境的意義時,但願我們常常緊記:「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長存。」當我們要效法基督的時候,願我們學會從心裡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古教會的智慧、至今是優良傳統、還是抱殘守缺,要看我們怎樣去理解,並賦予切合信眾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