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瑣(Hazor)


史地概要

  夏瑣位於加利利湖的西北面10哩(16公里),是聖地北部戰略和商業上最重要的據點。大幹道(或沿海大道,Via Maris)路經夏瑣,因此它可說是把守著東、南、西、北的要道,據在四千五百多年前已是一個城市。它在全盛時期(公元前十八至十三世紀)的面積達 180 英畝(約3,300呎長,2,300呎闊)。
  一群「新移民」在公元前十八世紀湧進夏瑣,當時的城市只局限於山丘(上城),不能容納他們,所以他們向北邊較為平坦的地區擴建(下城),以土堤及人造泥坡保護城的東、西和北部。埃及十九世紀的咒詛禱文(Execration Texts)、十四世紀的亞瑪拿泥柬(Amarna Letters),及馬里(Mari)的文獻, 顯示夏瑣在這時期的確是一個可 被稱為「在諸國中為首」的城市(參書十一10)。以色列人攻取聖地時把夏瑣焚毀(書十一13),它在分地後成為拿弗他利所得之地(書十九36)。夏瑣在士師時代在耶賓王的領導下與以色列人作戰,巴拉和底波拉在他泊山地區擊敗耶賓的將軍西西拉(士四至五)。
  所羅門王在他統治以色列期間(公元前965-928年)重建夏瑣(王上九15),不過只限於上城的南部。亞哈(公元前874-853年)擴建夏瑣,成為所羅門時該城的兩倍,面積約30英畝(約2,000呎長,650呎闊)。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Ⅲ)在公元前733年攻毀夏瑣後(王下十五29),它就成為一個不大重要的小城堡,直到希臘時代被棄置。

現址考究

  加斯坦(Garstang)在1928年開始挖掘基達廢坵(Tel el-Kedah),確定是古時的夏瑣。 雅丁(Yadin)在五十及六十年代挖掘廢墟丘中多個地區,發現廿多個地層,確定它在全盛時期是常宏偉。現今遊客只能參觀上城,很多出土的文物展覽於鄰近(距離約1哩)的夏瑣博物館。下城的遺跡包括廟宇(地區C、F、H)、城門(地區G)、住所等。
  上城的形狀像一個瓶子,瓶口向西南,其中的遺跡可分為地區A,B,G,L及M。地區G的遺跡(參圖9.9─夏瑣上城地區G),除了公元前十八世紀的人造泥坡外,其他的都屬亞哈時代,包括雙層城牆(2),衛塔(3)、城門(4)及另一堵後補的城牆(5)。
  地區A(參圖9.10─夏瑣上城地區A)比地區G較為複雜,遺蹟亦來自多個不同的時期:青銅時代的廟宇(1)、宮殿(7)、水溝(3)、梯級(4)及城牆(6);所羅門時代的城門及衛塔(2),雙層城牆(5);亞哈時代的儲物室(8);八世紀的私人住所(9)等。
  地區L的遺跡包括一間鐵器時代的典型四房住所,及一個輸水系統。亞哈王建造了這個輸水系統,確保敵人圍攻時,城中還有食水供應。地區M是一所大建築物,其中有兩列四方支柱,很可能是亞哈時代的皇家儲物室/糧倉。

  地區B的遺跡來自不同時代:所羅門的雙層城牆;亞哈時代的城堡、輔助城堡的建築物、及入口; 八世紀在亞述軍入侵威脅下建造的塔和加強的衛牆。挖掘的人也在這地區發現了一個早期的祭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