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拉汛(Chorazin)


A.史地概要

  哥拉汛位於迦伯農的西北部約 2哩(3.5公里),高於加利利湖890呎。哥拉汛在一世紀是一個小鎮,處於現今廢墟的北區。耶穌曾咒詛這座城(太十一21-23;路十13-15)。哈德良平息巴柯巴叛變後,將猶太人趕離猶大,多人移居加利利。哥拉汛的人口在二世紀顯著增多,城市向南擴展。不過,根據優西比烏的描述,哥拉汛在四世紀已是一個廢墟,基督教亦在同一時期成為羅馬的國教,所以一些學者認為哥拉汛所受的遭遇,可能應歸咎於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哥拉汛在四世紀末再成為一個小鎮,直到回教徒征服聖地,哥拉汛再次成為一個無人居住的廢墟。在八世紀及中世紀時代(十三至十六世紀),曾再有人定居於此,並在十九世紀發展成為一條名卡拉澤(Karazeh)的阿拉伯人小村。基於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的鬥爭,這些居民在十九世紀後期便遷離哥拉沙,現今該處已修復為一個古跡。

B.現址考究

  考古學家在廿世紀初已開始挖掘哥拉汛,其後不同的機構繼續這工作(希伯來大學在二十年代,以色列古物部在1962、1965和1980-1983年都有參與挖掘),最後以色列政府把哥拉汛廢墟列入歷史遺跡,歸屬國立公園部管理。
  現今哥拉汛廢墟可分為五個地區,東(A)、南(B)、西(C)、中(D)及北(E),以中區和西區的修復較為好,也是遊客可以參觀的地區。早期的哥拉汛只限於北區(E),在拜占庭時代向南擴建。現今中區的遺跡,除了一些回教時代(七至八世紀)的改修外,其他的建設都屬四世紀,發掘的人在入口與會堂之間,發現潔禮池、貯水池等(1)。
  會堂(4)長約75呎、闊約55呎,間隔與迦百農的會堂差不多,但以當地的玄武岩建造(迦百農的會堂以白色石灰岩建造),入口向南(耶路撒冷)。堂中出土的文物包括愛奧尼亞及多立斯式柱頭和支柱,門框的雕刻裝飾,藏經庫(geniza)及浮雕(包括土產、美杜莎[Medusa]神像等)。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發現,是摩西的座位(參太廿三2),上面刻上「紀念以實瑪利的兒子猶大(Judah ben Ishmael), 他建造這柱廊和梯級,願他在公義的人中有分。」
  會堂東南面的遺跡是四世紀的島屋,其中建設了一個大庭院(2)。雖然它在回教時代曾經歷重修,我們仍可看見當年的建設(入口、房間等)。廢墟中保存得最好的建築物位於西區,它們在十二至十三世紀時代建造,其中安放了一個橄欖榨(6)。 這地區的房屋設計,其中一間以多個石拱承托屋頂,值得細察。